| |||
|
|||
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屆“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六屆“中國水周”。水利部確定我國紀念2023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主題為“強化依法治水 攜手共護母親河”。 要做好“強化依法治水 攜手共護母親河”,每個水利工作者和社會公眾,都應該首先了解大自然是如何提供給我們如此重要的水資源,也就是要認知水循環。? 什么是水循環? 水循環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陽輻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連續不斷地變換地理位置和物理相態的運動過程,又稱水分循環或水文循環。 在太陽輻射能的作用下,從海陸表面蒸發的水分,上升到大氣中,成為大氣的一部分。水汽隨著大氣的運動轉移并在一定的熱力、動力條件下,水汽凝結為液態水或固態水降落至地球表面;一部分降水可以被植被攔截或被植物散發,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徑流;滲入地下的水一部分以表層徑流和地下徑流形式進入河道,成為河川徑流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補充地下水;貯于地下的水,一部分上升至地表供蒸發,一部分向深層滲透,在一定的條件下溢出成為不同形式的泉水;地表水和返回地面的地下水,最終都流入海洋或蒸發到大氣中。在全球水循環過程中,大氣環流中的水循環是最活躍的,平均每8 天更新一次;河流中的水循環也比較活躍,平均每16天更新一次;湖泊平均每17年更新一次。 水循環通過三個階段(蒸發、降水和徑流)、五個環節(水分蒸發、水氣輸送、凝結降水、水分下滲和徑流),使天上與地下、地表與地下、陸地與海洋間的水體進行著相互交換,使水圈的水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水循環永久處于不間斷的運動中,它可以使各種水體之間相互轉化,使水資源不斷更新。 水循環的三個過程 水循環分為海陸間循環(大循環)以及陸地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小循環)。從海洋蒸發出來的水蒸氣,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凝結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發返回大氣,其余部分成為地面徑流或地下徑流等,最終回歸海洋。這種海洋和陸地之間水的往復運動過程,稱為海陸間循環,也是水的大循環。僅在陸地或海洋上進行的水循環稱為陸地內循環或海上內循環,是水的小循環。環境中水的循環是大、小循環交織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圍內和在地球上各個地區內不停地進行著。 在海陸循環中,中國的大氣水分循環路徑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內陸等 5個水分循環系統。它們是中國東南、西南、華南、東北及西北內陸的水汽來源。這也是我們所需要關注的。 對水循環的一些新認知 近些年,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科學工作者在不斷的研究水循環,取得了很多新的認識,例如: 隨著氣候變化,地球上的水在大氣層、地表和地下之間的移動正在不斷加速,水循環在加劇。 近60年來的持續變暖加劇了冰川、凍土、積雪的融化,增加了江河源區徑流量,調整了徑流的季節配置;凍土退化和近期湖泊擴張與植被覆蓋的改善,陸地水儲量增加的同時,陸面蒸散發作用加強。這些變化特征顯示江河源區的水循環速率加快,并對地表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全球范圍內,人類使用的水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地下水。人口增長對于地下水的需求,更高的氣溫加大地表蒸發,將更多水帶入大氣層,減少地下水補給,從而可能阻礙地表水補注地下含水層。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水循環的增強使得地球淡水資源狀態處于危急關頭。 人類活動不斷改變著自然環境,越來越強烈地影響水循環的過程。人類構筑水庫,開鑿運河、渠道、河網,以及大量開發利用地下水等,改變了水的原來徑流路線,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運動狀況的變化。農業的發展,森林的破壞,引起蒸發、徑流、下滲等過程的變化。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陸地水循環的垂向過程、水平過程及通量特性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并表現出顯著的“自然-人工”二元驅動特性。 有了對水循環的基本認識,相關部門就可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加強依法治水,規范人類影響水循環的各項活動,趨利避害,保證海陸間循環以及陸地內循環能夠為我們可持續發展提供足夠的水資源。而每個公眾也應積極節約用水,參與水資源的保護。 | |||
【打印】【關閉】 | |||